所謂轉基因食品,就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一種或幾種外源性基因轉移到某種特定的生物體中,并使其有效地表達出相應的產物(多肽或蛋白質),此過程叫轉基因?,F在社會上對轉基因食品的**度關注點極高,所以對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技術也相應地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根據轉基因食品來源的不同可分為植物性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酵母疫苗,轉基因工程菌***,動物性轉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轉基因食品。從世界上*早的轉基因作物(**)于1983年誕生,到美國孟山都公司轉基因食品研制的延熟保鮮轉基因西紅柿1994年在美國批準上市,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迅猛發展,產品品種及產量也成倍增長,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很多人還不了解,使得轉基因食品的**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目前,我國的不少轉基因因技術屬****水平,但應用很少。據新華網報道,美國農業部部長辦公室生物技術協調員邁克爾·沙克曼2014年5月6日在北京表示,美國種植的大豆和玉米90%以上是轉基因品種。轉基因農作物在美國的消費非常普遍,如用轉基因大豆做動物飼料、豆油,用轉基因玉米做乙醇、飼料和加工食品等。
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技術
由于轉基因物質有可能在耕種、收割、運輸、儲存和加工過程中混入食品,對食品造成偶然污染。因此,不論是對轉基因食品貼示標簽,或是對轉基因與****原料進行分別輸送,轉基因原料和舊食品的檢測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要區分轉基因與****食品,對轉基因食品進行選擇性標記,對食品中的轉基因含量的多少加以限制,也需要準確有效的基因檢測技術。
目前,轉基因存在的檢測方法主要有PCR(凝合酶鏈反應)技術、凝膠電泳測序和elisa(酶聯**法)等,這些方法在食品和醫藥研究方面都有廣泛的使用,其中以PCR技術*為成熟。該技術是由美國Centus公司的Karymullis發明,于1985年由saiki等**報道,是近年來開發的體外快速擴增dna技術。1988年,r.k.saiki等人又成功地將熱穩定taqdna聚合酶應用于pcr擴增,是pcr技術上向實用化的一次突破性的進展。通過pcr技術可以簡便快速地從微量生物材料中以體外擴增的方式獲得大量特定的核酸,并且有很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pcr既可做定性又可做定量分析,目前大多以定性檢測為主,定性檢測的檢出范圍為百分之0.1。但該項技術的檢測結果也有可能與實際不相符合,會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即檢測物質本身含有轉基因物質,而未被檢出;或是本身沒有轉基因物質,而檢出有轉基因成分)。
由于許多獲得批準的遺傳工程體(gmo)表現出一定的導入基因的性狀,因此,基因檢測也需要以蛋白質為基礎的檢測技術,這就出現了elisa法。1971年Engvall和Perlman發表了有關酶聯**吸附分析法用于**球蛋白g(igg)定量測定的文章,使該技術發展成為液體標本中微量物質的測定方法。elisa法與pcr法相比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結果準確,有高通量的特性,解決了轉基因檢測中樣品核酸制備的困難,同時降低了檢測成本和時間高的催化效率,可極大地放大反應效果,從而使測定方法達到很高的靈敏度和穩定性。但該項技術主要應用于原料和半成品分析,在終產物分析方面靈敏度底于pcr法。另外,該項技術還需要特殊的抗體和“新”的表達蛋白,而食品中的這類“新”蛋白質的含量極低,且在加工過程中蛋白質常會發生變化;該分析法同時還需要熟練的操作技術。這些因素都使elisa法在轉基因檢測應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方法
前轉基因的檢測方法轉基因作物檢測方法大體分為兩種:一是檢測是否含有外源蛋白,即外源基因表達產物,主要采用酶聯**吸附法和試紙條法;二是檢測是否含有外源基因(DNA),主要有Southern雜交技術、基因芯片法和PCR檢測法。理論上來說,以上所介紹的轉基因檢測方法,只要改變相應的檢測靶標,都可檢測不同的轉基因產品。
但是實際應用中,以檢測外源蛋白的轉基因檢測方法存大很大的局限性,食品的復雜成分會干擾檢測效果,并且加工過的轉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質抗原性很容易受破壞,從而會影響檢測結果的靈敏度。此外,該方法需要大量的抗體和抗原。目前,商品化的ELISA檢測試劑盒和膠體金試紙條只能檢測少數幾種轉基因產品,且一種試劑盒或試紙條只能針對某一特定轉基因產物,不能針對多種混合成分的食品樣品進行檢測。
基因水平的檢測方法具有適用范圍廣的優勢,只要樣品中有DNA存在,就能被檢測,不受食品混合、復雜成分的干擾,適用于轉基因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食品的檢測,而且有很好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已經發展為常用的轉基因食品檢測方法。